奧運擊劍「神隊友」:怎麼防潮最給力?
南港學區的胡適國小、誠正國中與育成高中,持續進行著國家級的劍擊銜接計劃,並以誠正國中為訓練基地。
擊劍項目又分為:銳劍、鈍劍和軍刀。除了良好的擊劍技術,此項運動所採用的金屬刀具、電子防護衣與面罩等設備,容易受到氣候潮濕而耗損(發霉、生鏽、感應不良等),因此收藏家特別前來拜訪,看看台灣奧運重點培訓項目,教練團是如何因應此課題。
以下,就讓收藏家小編來為大家揭露:即將代表台灣參加2020東京奧運的擊劍選手,他們平時所使用的訓練設備,是怎麼保養收藏的呢?
來到位於B1的擊劍訓練中心,空氣比一般樓層不流通;緊接著進入擊劍器具室,由於位居整個基地空間的一個角落,自然更為悶濕(實測相對濕度約70%)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
偌大的地下室空間,除了空調較不明顯;由於南港絕大多數的時候濕氣偏重,室內重量訓練的器具以及使用設備的選手,均容易受到潮濕悶熱的環境而影訓響練表現。
由於預算有限,擊劍訓練單位僅向收藏家購入兩個大型的恆濕防潮箱,用來擺放重要的擊劍衣物和電子器材。
針對這個問題,收藏家也與廣大運動空間的營運單位呼籲:我們有專業的空間除濕工程(DRY ROOM)的室內防潮規劃;也可規劃除濕、空調、空氣清淨多元整合方案。例如我們藉著「過濾→除濕→換氣」的方式突破傳統冷凝式除濕(空調/除濕機)的侷限。
經由全自動化系統,完全客製化配合裝潢施作,一方面讓昂貴的健身器材維持良好狀態,避免其受潮而縮短使用壽命;選手也能避免因潮濕而導致體感溫度升高,造成容易脫水、中暑與抽筋等問題。
採訪蔡志雄教練的途中,我們剛好遇到台灣擊劍甜心-程昕與助理教練正在做訓練。十月即將為2020年奧運展開特訓的程昕,暫時先回到南港訓練基地跟著蔡教練作擊劍練習。
沒有做好器具除濕,就沒有擊劍好成績
來到儲藏室,一進門即看到清洗完正吊掛著,用除濕機風乾的擊劍衣物。這些衣物在室內基本晾乾後,就會放進收藏家恆濕防潮箱裡歸位;至於已發霉或局部生鏽的衣物器具,則放置在櫃外的除濕機空間簡易保存。
在預算有限的範圍內,我們看到蔡志雄教練仍努力爭取多台除濕機,以利這些清洗後的吊掛衣物在收納前做最後風乾。
唯獨僅依靠幾台除濕機,並無法真正持續維持室內的濕度;因為除濕力不足,也容易導致室內溼度上上下下,影響器材的穩定乾燥。
「有好成績,才有足夠預算。」聽了收藏家於上述空間除濕工程的服務,蔡教練如是說。也看得出來長年持續為國家栽培出優秀擊劍國手的他,希望能一步步提升選手們的設備和使用空間,形成良性循環。
從防潮櫃拿出來的擊劍衣物普遍充滿彈性與光澤,控溼在相對濕度50%左右,比櫃外少了20%,可有效避免衣物發霉。
若要收藏家提供給這類運動一個最專業的保存改善建議,莫過於根據器具材質的不同而「分類儲存」:例如金屬劍具器材可設置在30%的相對濕度,衣物設置在50%,真的不得已全部收納在一起,可依據「從弱不從強」為原則,用相對溼度需要較高的物件標準作為控溼環境(如蔡教練就是以50%最為設定值,儲存金屬護具和衣物)。
上圖中,蔡教練特別將保存良好的電子衣(教練手指處有衣架的兩件),與氧化泛黃而失去靈敏度的衣物(壓在下面呈現暗沉發黃的兩件),放在一起給我們展示出明顯差異。
特別是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,如何拉長器具的使用壽命,減少耗材的損壞頻率,一直是身為幕後推手的蔡教練,在技術指導之餘,也格外重視的課題;甚至認為劍具器材的完善,是擊劍運動技術提升的必要關鍵!
正在除濕中的防潮櫃內相對濕度低於60%,吊掛電子感應衣物、面罩,底下並有擺放線路儀器與劍具的充足空間。
為防止電子衣發霉、面罩與劍具生鏽,擊劍運動項目很早就注意防潮的重要。
蔡教練表示:若平時訓練完,能用水清洗後盡快晾乾,並放入防潮櫃保存,衣物都能至少維持兩年的壽命。
長期培育奧運級國手的蔡志雄教練,為我們展示著妥善收藏的劍具耗材。
生鏽的劍具,表面因潮濕呈現黯淡面貌與棕色鏽蝕。
從上圖中可看出,從防潮箱裡拿出來的劍具,表面沒有生鏽呈現原有的金屬光澤。
收藏家非常樂見將空間除濕的專業,運用到國家級體育器材的保管領域,用台灣防潮科技減少專業器材的損耗。
讓我們一起為台灣擊劍選手加油,為奧運健兒喝采!